查看原文
其他

2020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

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(持续更新)

2018-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(下)期中语文试卷

2018-2019学年北京四中高二(下)期中语文试卷

2020北京十中高二(下)期中考试语文

2019-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(上)期中语文试卷

2019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(上)10月月考语文

2020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三(上)开学考试语文

北京东城区2019-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


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(含解析)

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(含解析))

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(非连续性文本阅读)教师版

2020年(13区)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——《论语》《红楼梦》

2020年(13区)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——语言基础运用

2020年(13区)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——微写作、作文

2020年(14区)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——文学类文本阅读

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(诗歌鉴赏)教师版



2020北京朝阳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延庆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东城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丰台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密云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顺义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通州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

2020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

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0-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


2020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0.6

本试卷共10页,150分。考试时长150分钟。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,在试卷上作答无效。考试结束后,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。

一、 本大题共5小题,共18分。

   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1-5题。

材料一

医学上,人们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,其中传染性比较强、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。人类遭受传染病的折磨由来已久,只是在早期狩猎采集的时代,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聚集,而它的传播需要一定人口密度,因此在当时,传染病风险并不大。随着农业革命的出现,狩猎、采集者群体向农耕社会进化。农业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生活、居住更为紧密,同时农业生产和食物的获取方式使人口急剧增加,人口密度增大,这导致致病微生物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

早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,也促使人类不断反思和改进。发生于中世纪晚期的“黑死病”(鼠疫),肆虐欧洲,蔓延亚洲、北非,从1347年开始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,截至1350年,这场瘟疫造成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。随着“黑死病”的暴发,欧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,针对街道清洁和污水、垃圾处理等等,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。在意大利,为了防止接触传播,消灭空气中的恶臭,政府实施了限制来自疫区的服装进口和销售的政策;出台了遏制集会和规定埋葬地点的法案;在城墙外建起一种固定的木头小屋,来接收那些传染病患者,将他们与其他的人群隔离开来;规定外来船只进入到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,后来又延长到40天。这些隔离和检疫的手段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获取的最早的经验。

20 世纪下半叶以后,另外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艾滋病。这种由HIV病毒造成的人类免疫功能缺陷,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。

21世纪以来,人们面对的传染病有无数种,新型和新发现的有埃博拉出血热、SARS、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;原有的疾病既有死灰复燃的,也有以新形式出现的,如莱姆病、登革热、猫抓病、军团病、结核病,当然还得加上年年变异、年年出现的流感等。

(取材于张田勘等人相关文章)

1.根据材料一,下列对导致中世纪“黑死病”肆虐欧亚非的可能原因,推测不准确的一项是(3分 )

A.公共卫生状况较差  

B.人口密度不断增大

C.与疫区的贸易频繁

D.隔离和检疫场所少

材料二    

关于人和疾病的关系,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。最初,人们把疾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,包括神力、恶魔、瘴气、星象等,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、祖先,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,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。也有一些通过经验观察得到的猜想,比如瘴气理论认为沼泽地区的空气中存在许多微小动物,吸入人体后引起疾病;星象学认为黑死病是1345年3月24日土星、木星、火星会合的结果。人类面对疾病威胁的时候,最恐惧的是未知。一旦有了某种解释,即使不合理、不科学,人们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应对。

人类真正对传染病有所认识,是到19世纪的下半叶。这时,人们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,认为很多传染病是来自于病原生物体,提出“病因——环境——宿主”模式,这也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。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,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,包括病毒、细菌、真菌、原生动物和蠕虫等,其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。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、体液、食品、水等传播途径,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。

19世纪下半叶,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原因,除了病原体有致病性以外,可能还与环境、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。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,还要看个体的免疫功能。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,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,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,即所谓的疫苗接种来预防,如接种牛痘、狂犬疫苗等。

人类在与传染病的不懈斗争中,步步为营,效果显著,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,有些传染病如天花、炭疽、黑热病、灰髓炎等或消灭或接近消灭。

1980年5月28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。这一天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分界线,它标志着此前主要由生物致病菌(病原菌)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在当时,就有一些专家提出,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实际上已经转变,此后的主要疾病是由社会和心理(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)引发的慢性病,如癌症、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。

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一些国家的大学和医学院关闭了传染病学系,认为传染病问题已彻底解决;相关机构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和投入也在减少,很多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处于停滞状态。

(取材于魏婉笛等人相关文章)

2.根据材料二,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3分)

A.黑死病是土星、木星、火星会合导致的结果。

B.病毒传播需要传染源、传播途径、易感人群。

C.天花被消灭标志着危害人类健康的模式改变。

D.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。

3.根据材料二,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以前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。

B.只要自身免疫力高,就不会被病菌感染而患病。

C.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。

D.对传染病的轻视使得疫苗研发处于停滞的状态。

材料三

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,我们不能低估传染病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产生抗药性的能力。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攻击,它不会因为医学模式稍有改变就放弃对人类的虎视眈眈。而且,从生物的相互利用来看,很多微生物都需要一个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宿主,除了大型动物外,人类是当仁不让的宿主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世界每年死亡的 5200万人中,三分之一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。

在科技进步、医学发展、卫生水平提高的现代社会,依然有许多因素导致病原微生物兴风作浪。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虫媒地区分布,缩短病原体的繁殖时间, 使虫媒传染病频发。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, 如热带雨林正在被毁,迫使携带疾病的动物进入人类居住的地区,使致命性的神秘微生物在大范围内感染人类、危及人类生存有了切实的可能。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出现变异, 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转化为致病毒株, 弱毒株转化为强毒株, 或者使其转化为新病原微生物, 从而引发传染病, 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流行。另外,吸毒、滥用抗生素等不良行为,也会增加传染病发生以及传播的危险性。

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、传播速度快、传染性强, 不仅对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安全、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,而且使传染病风险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。世界卫生组织已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,及时发出了“全球警惕,采取行动,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”的预警。

病原微生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,面对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危害,全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取材于黄亮等人相关文章)

4.根据材料三,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发生及传播因素的一项是(3分)

A.全球气候变暖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森林生态毁坏。

C.病原微生物变异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政治经济交往。

5.根据三则材料,概述我们应该如何防控传染病。(6分)

二、本大题共6小题,共24分。

(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6-10题。(共18

先生曰:“吾教人致良知在‘格物’上用功,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,愈久愈觉精明。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,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,虽暂能外面修饰,不见有过,老则精神衰迈,终须放倒譬如无根树,移栽水边,虽暂时鲜好,终久要憔悴。” 

问:“读书所调摄此心,不可缺的。但读之之时,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以免此?”先生曰:“只要良知真切,虽做举业,不为心纵有累,亦易觉之而已。且如读书时,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,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,即克去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,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,是个纯乎天理之心。任他读书,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,累之有?”曰:“虽蒙开示,奈资质庸下,实难免累窃闻穷有命,上智之人,恐不屑此。不屑为声利牵,甘心为此,自苦耳。欲屏弃之,又制于亲,不能舍去,奈何?”先生曰:“此事归辞亲者多矣。其实只是无志。志立得时,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。读书作文,安能累人?人自累得失耳!”因叹曰:“此学不明,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!”

又曰:“诸君功夫,最不可助长。上智绝少,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。一起一伏,一进一退,自是功夫节次。不可我前日用得功夫了,今却不,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,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。此非小过。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,起来便走,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。诸君只要常常怀个‘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’之心,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,不管人毁谤,不管人荣辱,任他功夫有进有退,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,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。”又曰“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,随人欺慢,处处得益,处处是进德之。若不用功,只是魔也,终被累倒。”

先生一日出游禹穴,田间禾曰:“能几何时,又如此长了!”范兆期在旁曰:“此只是有根。学问能自植根,亦不患无长。”先生曰:“人孰无根,良知即是天植灵根,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,把此根贼蔽塞,不得发生耳。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取材于《传习录·黄修易录)

注释:①先生:王守仁,别号阳明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军事家。心学集大成者。

6.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不为心累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累:牵累

②亦易觉之而已            克:克制

③窃闻穷有命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通:通达

自苦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:只

⑤今却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渡过

⑥处处是进德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资助

田间禾曰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照顾

⑧把此根贼蔽塞            戕:残害

A.①⑥B.②④C.③⑧D.⑤⑦

7.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,相同的一项是(3分)

A.  譬如无根树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  读书所调摄此心         

即克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不可我前日用得功夫了

C.  不知以免此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   此事归辞亲者多矣

累之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人自累得失耳         

8.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 虽暂时鲜好,终久要憔悴

虽然树暂时新鲜,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

B. 但读之之时,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

然而在读书的时候,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

C. 学问能自植根,亦不患无长

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,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

D. 人孰无根,良知即是天植灵根

哪一个人没有根,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

9.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。(4分)

①且如读书时,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,即克去之。

②欲屏弃之,又制于亲,不能舍去,奈何?

10.王阳明认为“致良知”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,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。(5分)

(二)根据要求,完成第11题。(共6分)

11. 阅读下面《论语》的内容回答问题

①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爱人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

②子曰:“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《论语·子罕》

③子曰:“《书》云:‘孝乎孝, 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’”《论语·为政

④子曰:“参乎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:“唯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 忠恕而已矣《论语·里仁》

子贡问曰: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子曰:“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。”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上面所选内容,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,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。

三、本大题共5小题,共26分。

(一)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12-14题。(共12分)

西郊落花歌

清代  龚自珍

西郊落花天下奇,古人但赋伤春诗。

西郊车马一朝尽,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。

先生探春人不觉,先生送春人又嗤。

呼朋亦得三四子,出城失色神皆痴。

如钱塘潮夜澎湃,如昆阳战晨披靡;

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,齐向此地倾胭脂。

奇龙怪凤爱漂泊,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?

玉皇宫中空若洗,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。

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,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。

先生读书尽三藏,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。

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,瞑目观赏尤神驰。

西方净国未可到,下笔绮语何漓漓!

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,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。

注释:①定庵先生作者自称。②琴高:传说中的得道仙人,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。③三藏:经藏、律藏、论藏的总称。④维摩卷: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。

12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开头两句落笔不凡,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,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。

B.“出城失色神皆痴”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。

C.“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”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,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。

D.“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”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。

13.诗人描写落花“如钱塘潮夜澎湃,如昆阳战晨披靡……”,这几句用同一手法,笔墨极为精彩。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(3分)

A.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

B.千峰笋石千株玉,万树松萝万朵银。(元稹《南秦雪》)

C.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(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)

D.东城杨柳西城草,月会花期如意少。(晏几道《木兰花》)

14.谭嗣同评论本“奇思古艳”,请结合诗句从构思、手法、情感三个方面,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。(6分)

15.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。(共8分)

古代诗文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,其中包含的人情哲理沿用至今。①《孟子》中写道:“所以________,________。”强调人们通过磨练可以增加不具备的才能。②荀子在《劝学》中写道:“青,________________。”指出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,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。③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道:“________,________。”这两句表现了“吃苦在前,享乐在后”的品质。④王勃在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道:“________,________。”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。

(二)根据要求,完成第16题。(共6分)

16.《西郊落花歌》中作者观海棠花落,以此“探春”和“送春”,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葬落花,一首《葬花吟》道出了多少悲愁。请结合原著描述“黛玉葬花”的情景,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。

 

四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7分。

阅读下面的作品,完成17-20题。

四合院秋冬

①仲夏刚过,一阵好雨,一阵凉风,四合院的秋忽焉而至了。

②到上海后,每爱七八月间回北京,常常住到旧历七月下旬再回江南,几乎像辛勤的候鸟一样,年年可以迎接燕山的新秋。其时在宣南还有一间小房,可以容身。虽是宿舍房子,但是平房,又是按四合院的格局盖的。中间院子、四周房子,自然不是一家一院,而是十七八家的大杂院。不过因为有院子,人们可以搬个小板凳在院乘凉,也可在窗前听雨,或坐房中,隔着竹帘望院中雨景……这样还多少有一些古老的四合院的情调。

③有一年近中元节时,好雨初晴,金风乍到,精神为之一爽,忽然诗兴大发,写下了一首诗并寄给平伯师。他回信道:“奉手书并新著五言,得雨中幽趣,为欣。视我之闷居洋楼,不知风雨者,远胜矣。”从平伯师的信中,可以看到,从四合院中感觉到的季节情趣,在洋楼中是感觉不到的。他现在虽然住在南沙沟高级洋房中,却也免不了怀念老君堂的古老四合院中的古槐书屋了。

造化给人们以光泽和色彩,是公平的。宫阙红墙,秋风黄叶,宫廷有宫廷的绚烂秋色,百姓家也有百姓家的朴实淡雅的秋色。在那靠城根一带,或南城南下洼子一带偏僻的小胡同中,多是低低的小四合院的房子。一进院门,种棵歪脖子枣树;北房山墙上,种两棵老倭瓜;屋门前种点喇叭花、指甲草、野菊花、草茉莉……总之,秋风一起,那可就热闹了,会把小院点缀得五光十色,那真是秋色可观。虽在帝京,也饶有田家风味。至于那些盛开的花花草草,喇叭花的紫花白边,指甲草的娇红带粉,野菊花的黄如金盏,草茉莉的白花红点,还有那“满架秋风扁豆花”的淡紫色的星星点点……这都是开在夏尾,盛在秋初,点缀得陋巷人家秋色如画了。

⑤当然,还有精致一点的小院。这种院子不是北城的深宅大院,而大多在东、西城及南城。“四破五”的南北屋,也就是四开间的宽度,盖成三正两耳的小五间,东西屋非常入浅。但是整个小院格局完整,建筑精细,甚至都是磨砖对缝的呢。砖墁的院子,很整洁,不能乱种花草,不能乱拉南瓜藤,青瓦屋顶,整整齐齐,这个小院的秋色何在呢?北屋阶下左右花池子中,种了两株铁梗海棠,满树嘉果,粒粒都是半绿半红,喜笑颜开。南屋屋檐下,几大盆玉簪,更显其亭亭出尘,边上可能还有一两盆秋葵,淡黄的蝉翼般的花瓣,像是起舞的秋蝶。

⑥小院秋色也在迅速地变化着,待到那方格窗棂上的绿色冷布,换成雪白的东昌纸时,那已是秋尽冬初了。

四合院的冬天,首先在于它充满了京华式的暖意。也许有人问,暖意还分式吗?的确如此,同样暖意,情调不同,生活趣味也不同。据说欧洲有不少人家,在有水汀、空调的房间里,还照样保存壁炉,生起炉火,望着熊熊的火焰,来思考人事、谈笑家常……更有超越于水汀、空调之外的特殊暖意。

⑧古老的四合院,房后面老槐树的枝丫残叶狼藉之后,冬来临了。趁早把窗户重新糊严实,把炉子装起来,把棉门帘子挂上,准备过冬了……天再一冷,炉子生起来,大太阳照着窗户,炉子上的水壶扑扑地冒着热气,望着玻璃窗外舒敞的院子,那样明洁。檐前麻雀叽叽地叫着,听着胡同中远远传来的叫卖声……这一小幅北京四合院的冬景,它所给你的温馨,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代替的。

⑨四合院之冬围炉夜话,那情调足以令游子凝神,离人梦远,思妇,白头坠泪。在狂风怒吼之夜,户外滴水成冰,四合院的小屋中,炉火正红,家人好友围炉而坐。这时最好关了灯,打开炉口,让炉口的红光照在顶棚上成一个晕。边吃边谈,高谈阔论也好;静听窗外呼呼风声,坐上两三个钟头也好。我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梦:和一位好友,对着炉子默默地坐到十一二点钟,直到她突然说道:“哎呀,该封火了!”这时我才如梦方醒,向她说声对不起,告辞出来……如今这位好友远在海峡那边,可能已有了白发了吧?

⑩儿时趴在椅子上,一早看玻璃窗上的冰棱,是四合院之冬的另一种趣事。一夜室中热气,凝聚在窗上的图画,每天一个样,是山,是树,是云,是人,是奔跑的马,是飞翔的鸽子……不知是什么,也不管它是什么,每天好奇地看着它,用手指画它,用舌头舔它,凉凉的,是那么好玩。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……

早上起床,撩起窗一看:啊,下雪了!对面房的瓦垄上,似乎盖了几层最好的棉絮。满院子也是厚墩墩的雪,白白的一片。鹅毛大雪,继续纷纷扬扬地下着。四合院的天空,一片铅灰色冻云压住四檐,闪耀着点点晶莹的雪花。在暖暖和和的房中,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,是特殊的乐章。如果晴了,红日照在窗上,照在雪上,闪得人睁不开眼,那四合院是另一派风景。

白雪妆点了北京四合院,那风光、那情趣、那梦境……年年元旦前,收到一些祝贺新年的画片,常见到大雪覆盖的圣诞小木屋图景,却没有见过一幅雪中四合院的图画,常常为此而引起乡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取材于邓云乡《老北京的四合院》)

17.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,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 

A. 但是平房,又是按四合院的格局盖的          格局:人对事物认知的范围程度。

B. 造化给人们以光泽和色彩,是公平的          造化:自然界的创造者,也指自然。

C. 思妇,白头坠泪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欷歔: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。

D. 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,是特殊的乐章    乐章:泛指音乐,此处为比喻义。

18.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③段写作者和平伯师互通书信,使老北京四合院与洋楼中的生活场景形成鲜明对比。

B.第⑤段写精致的小院不同于低矮的四合院,整洁到不能种花种草,所以没有秋天色彩。

C.第⑧段作者通过细致观察,描写日常生活,抒发了对四合院温馨的感受和浓厚的情感。

D.结尾写作者没有收到关于四合院的图画而引起乡愁,表达他对四合院风光逝去的遗憾。

19.第⑦段中写道“四合院的冬天,首先在于它充满了京华式的暖意”,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“京华式的暖意”的含义。(5分) 

20.第⑩段作者回忆儿时在四合院的趣事,最后说“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”。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,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。(6分)

五、本大题共3小题,共65分。

21.语言基础应用(5分)

我不是在怀旧,也丝毫不反对城市的发展。我想说的是,一个城市无论怎样繁华,都不能丢失自己的个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如果千城一面,都是环城公路、建筑设施、立交桥、豪华商场、酒吧街,都是只在室内装潢和室外装饰上有情趣,游戏就玩不下去了。

(1)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,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(3分)

事实证明,只要合理规划,新城区的扩展与老建筑的保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,相映成趣

城市的颜色——这是一个有趣的想象力游戏——我相信,即使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,不同的人对它的颜色也一定会有不同的判断

凡是历史悠久的街道和房屋,那里的居民尽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实现现代化,但决不允许对外观做一丝一毫改变

但是,前提是这个城市有个性

A④①③②B.③①②④C.③①④②D.④①②③

(2)文中画线句不合逻辑,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。(2分)

22.微写作(10分)

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150字左右。

书籍是老师,它能教我们怎样克服困难。请从《呐喊》《边城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红岩》《老人与海》中选择一个人物,描述他(她)克服困难的相关情节。要求:描写为主,符合原著

本学期每位同学都度过了一个“停课不停学”的特殊时期。请你结合学习体验,谈一谈自主学习的重要性。要求:观点明确,理由充分。

③请以“珍惜”为题,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。要求:感情真挚,富有文采。

23.作文(50分)
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。
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,钟南山、李兰娟院士不顾高龄,亲临武汉;全国各地四万多医护人员告别亲人,奔赴疫区;无数工人师傅放弃休假,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;各省市积极捐款捐物…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?请写一篇议论文,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。

要求:自主立意,自拟题目;观点明确,论据充实,论证具有逻辑性;语言得体。

②以“冬去春来”为题目,写一篇记叙文,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。

要求:主题积极健康;写现实生活,有细节描写;语言得体。

 

 

  (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,在试卷上答无效)


2020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

参考答案

本大题共5小题,共18分。

1.(3分)D(推断不当)

2.(3分)A(不合文意)

3.(3分)B(以偏概全)

4.(3分)D (无中生有)

5.(6分)答案要点:

①讲究公共卫生(从街道清洁、污水和垃圾处理、空气清洁、食品安全、干净水等传播途径方面的防控);②增强免疫力(增强体质接种疫苗);③保护生态环境(不滥砍滥伐);④重视传染病(科研上积极进行药物和疫苗研发);⑤选择健康生活方式(不吸毒不滥用抗生素);⑥全球防御

(评分标准:一点1分,两点2分,三点4分,四点5分,五点6分)

二、本大题共6小题,共24分。

6.(3分)D济:帮助

7.(3分)C(疑问代词,什么 )

8.(3分)A (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,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)

9.4分)参考译文

①例如读书时,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,就克服它。(2分)

②想摒除这个念头,又被父母双亲管制,不能抛弃,到底怎么办?(2分)

10.(5分)答案要点:

为人处事是“致良知”,(1分)学习是“致良知”,(1分)科举应试时是“致良知”,(1分)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,“致良知”却只有明明白白,实实在在的一个。(1分)所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,而不是负担。(1分)

11.6分)答案要点: 

爱人的思想。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爱人。”是“泛爱众”之“仁”。仁”由“爱亲”扩大到真的“爱人”,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

孝悌的思想。“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”,“孝乎唯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”《论语》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、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、君王的忠从

忠恕的思想。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”曾参对孔子精神的正确传承,这表明“恕”和“忠恕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,就是宽恕和忠诚。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 

(评分标准:一点3分,两点6分,言之成理即可)

三、本大题共5小题,共26分。

12. (3分)B(对“失色神皆痴”理解有误)

13. (3分)D

14.(6分)参考答案:

构思: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,以奇笔来写奇观,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落凄清之感,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。(2分)

②手法:大胆的想象、新颖的比喻、肆意的夸张、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、壮美瑰丽的图景,境界奇异。(2分)

③情感: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,对生命虽终陨落,却依然要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,也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,体现出昂扬向上、积极进取的精神。(2分)

15.(8分,每空1分)

①动心忍性          曾益其所不能

②取之于蓝          而青于蓝  

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   后天下之乐而乐

海内存知己        天涯若比邻

16.(6分)参考答案:

一阵风过,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,落得满地皆是。只见黛玉来了,肩上担着花锄,锄上挂着绢袋,手内拿着花帚。她把落花扫了,装入袋里,细细地埋入园中一角的花冢。看着花冢,黛玉不禁呜咽起来,哭得好不伤感。她一面哭,一面道:“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……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”

原因:①寄人篱下的命运。②多愁善感的个性。③前夜去宝玉处,晴雯不开门,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,她失望伤心。④次日正遇上饯花之期,心中无尽的感伤难以排遣,于是寄情于花,借葬花以解绵绵愁思。

(评分标准:情景描述3分;原因每点1分,三点3分)

四、本大题共4小题,共17分。

17.(3分)A(格局:结构和格式)

18.(3分)B(作者认为精致的小院也有秋色)

19.(5分)答案要点:

①物质条件产生的暖意:生炉子、糊窗户、挂棉门帘子等;②地方特色带来的暖意:胡同中的叫卖声;③亲友相聚生发的暖意:围炉夜话。

(评分标准:一点2分,两点4分,答对三点5分)

20.(6分)答案要点:

①解释:以前的很多生活印记都不存在了,甚至都不能给人留下一些记忆。

②联系:丢沙包、滚铁环、跳皮筋等孩童游戏,做树叶书签、炉灶里烤土豆等日常生活。

③理解:现如今,中国经济发展迅速,许多古老的建筑被推倒,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被抛弃。但这些并非糟粕,而是过去某一阶段的呈现。我们不妨保留一些过往的印记,让它们给生活带来更多乐趣。

(评分标准:每点2分,言之成理即可)

五、本大题共3小题,共65分。

21.(5分)

  (1)(3分)B

(2)(2分)答案:如果千城一面,都是环城公路、立交桥、豪华商场、酒吧街

22.微写作(10分)   

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,5分为基准分,上下浮动。

【参考译文  

先生说:“我教导人获得良知需要在‘格物’上用功,它还是有根基的学问。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,时间越长就会越觉得精通和明白。后世儒生们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求探讨,那还是没有根基的学问。当人壮年的时候,虽然暂时还能修饰表面,不让过失显现,到老年时就精力衰竭,最终应该支撑不住。例如没有根的大树,把它移栽到水边,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,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。”

有人问:“读书就是为了调理修养我的心,它是必不可缺的。然而在读书的时候,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。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避这种情况呢?”先生说:“只要良知真实恳切,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,也不会被心牵累。就是有了牵累,也容易发觉并克制它罢了。例如读书时,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,就克服它;良知感觉有求速的想法不对,就克服它;良知感觉有自夸好胜的想法不对,就克服它。像这样一来,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,就是一个纯然合乎天理的心。无论如何读书,也只是修养此心罢了,有什么牵累呢?”有人问:“先生虽然承蒙您启发,无奈我资质低下,的确很难除去科举功名的牵累。我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,天资聪颖的人,恐怕对科举等事情会不屑一顾。不屑被声名利禄缠绕,心甘情愿为科举而读书,我只能独自苦恼罢了。想摒除科举这个念头,又被父母双亲管制,不能抛弃,到底怎么办?”先生说:“把这类事情归罪于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。这实际上只是没有志向。志向确立的时候,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。读书作文,怎么能够牵累人呢?人还是被自己的那个计较得失的心给牵累了啊!”先生因而感叹地说:“这是良知的学问不清楚,不知道在这里耽搁了多少英雄好汉!”

先生又说:“各位做功夫时,千万不要拔苗助长。上等智慧的人很少,一般学者没有直接进入圣人境界的道理。一起一伏,一进一退,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。不可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,而到现在这功夫却不能帮助了,我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。这就是助长,这种做法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损坏了。这可不是小的错误。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状况,站起来就走,不要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欺骗人。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‘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’的心,根据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,不在乎别人的嘲笑、诽谤、称誉、侮辱,任凭别人功夫有进有退,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,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。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。”先生又说:“人如果踏实用功,不论别人如何诽谤,如何侮辱,依然会处处受益,处处是推进品德修养的资助。如果不用功,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只会有如魔鬼,最终会被它累垮。”

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游览观光,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:“仅几天工夫,禾苗又长高了!”范兆期在旁边说:“这只是因为禾苗有根。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,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。”先生说:“哪一个人没有根,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,自然会生生不息。只是因为被私欲牵累,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,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罢了。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